圣经分卷分章注解
霞步思
【传1: 1-18】【在耶路撒冷作王、大卫的儿子、传道者的言语……。】从今天起要分享《传道书》,因《传道书》一开始就申明:【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,】由此可知,《传道书》的作者是所罗门。而他自己没有用所罗门王的身份来自称,而自称为传道者,这是因为在他作王之后,离开了神和他父亲的教训,去宠爱外邦女子和拜偶像,所以在晚年时,他痛定思痛,悔悟前非,也感到自己不配被称为所罗门王。但所罗门悔改后在圣灵的感动下,就以传道者的身份写了此书。本书既是由一位拥有超人的智慧(王上4:29-34),并且曾经经历人世间无与伦比之荣华富贵的所罗门王(太6:29)所写的,这样他所说“凡事都是虚空”的经验之谈,最能说服众人。因此神安排将本书放在圣经中,借它使人们知道,没有神的人生,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。人若敬畏神,谨守祂的诫命,人才不虚度此生,且能坦然去见神,这就是《传道书》写作的目的。所以本书的内容是超越时空的,适用于任何一个世代。因此《传道书》这个书名非常贴切,本书可以作为任何世代的《传道书》,传讲人生的真相和生活之道,帮助人在日光之下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。在传道书第一章中,所罗门说:【在耶路撒冷作王、大卫的儿子、传道者的言语…。】“在耶路撒冷作王”,指本书的作者是以色列国的君王,因耶路撒冷是未分裂之前全以色列的首都(代下9:30)。“大卫的儿子”就是所罗门。“传道者的言语”,“传道者”的意思是:“聚会召集人”或“在聚会中讲道的人”。这位传道者所传的不但是道理,而且包含了他全部的人生,若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,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、痛苦还是欢乐,都只是过眼云烟,只有经过内心诚实的反省,人生才能成为一卷让人受益的《传道书》。【传道者说: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】这里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传道者对人生的洞见。“虚空的虚空”,意思是非常虚空、特别虚空。世上的事一开始都会给人一点满足、一些向往,但是当人经过一生的追求,刚刚开始能享受的时候,它却消失了。无论是青春、美貌、爱情、事业、名利、地位、幸福感、成就感、满足感…,没有一样能够真实存留,最终在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,就是“虚空的虚空”。“凡事都是虚空”,指没有一件例外,全都虚空。没有神的人,凡他所作的一切,尽都是虚空;但有神的人,神就是他所作一切的实际,都具有永恒的价值。【人一切的劳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】这是指人在地上“一切的劳碌”都是徒劳的,最终都得不到“益处”,即利益、也得不到满足。因为全地都【服在虚空之下。】(罗8:20)所以虚空只会产生虚空。【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,地却永远长存。】“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”,意指时间飞逝,转瞬即过,何等短暂。“地却永远长存”,这是将“地”与“人“的生命作比较,显得好像永远长存一样。【日头出来,日头落下,急归所出之地。】“日头出来,日头落下”,指日子日复一日地回到原点。“急归所出之地”,这是形容人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。【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,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。】“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”,是指风的运行,一会儿向南刮,一会儿又向北刮,似乎没有定向。“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”,指风以旋转方式运行,似乎无常,却又有一定的轨迹可循。【江河都往海里流,海却不满;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。】“江河都往海里流,海却不满”,指江河的水一直不断流到海里,却永远不会注满。“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”,意指大自然的循环现象,如此周而复始,循环不息。
【万事令人厌烦(或译:万物满有困乏),人不能说尽。眼看,看不饱;耳听,听不足。】“万事令人厌烦,人不能说尽”,是指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能满足人心,人无法尽述其厌烦的程度。“眼看,看不饱;耳听,听不足”,意指人世间一切事物和所有言语,都无法使人借眼目观看和耳朵听闻,得到精神上的饱足。【已有的事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】“已有的事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后必再行”,意指人世间已经行过的事,以后还会再行。 “日光之下,并无新事”,指世上的一切,都是旧事重演,虽然外表花样翻新,但是本质照旧未变。【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哪知,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。】“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”答案是“日光之下,并无新事”。“哪知,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”,意指现代人所认为的“新事”,其实古人早就经历过了。【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;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记念。】“已过的世代,无人纪念”,意指上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,下一代的人并未记住。“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纪念”,意指下一代人所将经历的事,后来的人也不会记住。【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。我专心用智慧寻求、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,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。】“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”,“专心”指竭尽心力于一件事。“智慧”指世上的智慧。“寻求”指深入探索。“查究”指广泛地彻底追查。“天下所作的一切事”,指已过和现在人类一切的活动和作为。“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”,指神所分派给各人在生命中所要承担的,“是极重的劳苦”,就是沉重的苦工。【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。】“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”,指人类一切出于自己所作的一切事,“都是虚空”不能给人满足,“都是捕风”徒劳无功。人离开神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。【弯曲的,不能变直;缺少的,不能足数。】“弯曲的不能变直”,指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扭曲的事,自己无力改正。“缺少的不能足数”,指人凭自己所作的成果总有缺失,无论如何努力,总不能叫它达到完美。【我心里议论说:我得了大智慧,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,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。】“我心里议论说”,意指我自己在心中思量。“我得了大智慧”,意指我在学习和经验中增加了许多智慧。“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”,“耶路撒冷”是当时智慧人群集的地方,所罗门自认为他的智慧胜过众人。“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能和知识的事”,意指由于他对这类的事多有经历,所以在心中累积了不少主观经历上的“智能和知识”。【我又专心察明智慧、狂妄,和愚昧,乃知这也是捕风。】“我又专心察明智慧、狂妄和愚昧”,指他竭力的收集、分析后对事物的认识,什么是“智慧、狂妄,和愚昧”,将它们一一归类。“乃知这也是捕风”,意指经过努力察明后,结果却是徒劳无功,因为都是虚空。【因为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烦;加增知识的,就加增忧伤。】“因为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烦”,虽然智慧乃是世人所梦寐以求的,然而智慧越多,就越多苦恼。“加增知识的,就加增忧伤”,同样知识越多,相对的也就越多的忧伤,这也是虚空。但愿我们今天都要知道,虚空的人生惟有神才能满足,我们若敬畏神,爱祂,我们的人生就不再虚空,而且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!阿们!
<虚空的虚空>
读经【传1: 1-11】【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传道者说: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……。】在传道书第一章的这段经文中,耶路撒冷的王,大卫的儿子传道者所罗门说:【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人一切的劳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,地却永远长存…。】所罗门身为一国之君,享受了一切的荣华,他是个有名有利、有权有势的人,可是他在这里,也就是在他晚年回顾人生的时候,却感到人生带给他的只是: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”,意思是非常的虚空、特别的虚空,虚空到了极点。《传道书》中的“虚空”不是指虚无,而是指地上的一切都是不实在、不值得信赖的,人类没有一种努力能带来永恒的满足,最大的喜乐也会转瞬即逝,最高的成就会如飞而去,也会像雾气或泡沫一样迅速消散。所罗门王一生享尽了许多人从未享受过的财富、爱情、事业、快乐、尊荣和世上许多的事物,最后却得出了一个结论:“凡事都是虚空”,这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传道者对人生的洞见。因他看到世上的事一开始都会给人一点满足、一些向往,但是当人经过一生的追求,刚刚开始能享受的时候,它却消失了。无论是青春、美貌、爱情、事业、名利、地位、幸福感、成就感、满足感…,没有一样能够真实存留,最终在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空洞就是:“虚空的虚空”、“凡事都是虚空”。“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”意思是人类在地上一切劳碌都是徒劳的,最终都赚不到利益、也得不到满足。因为全地都【服在虚空之下。】(罗8:20)所以虚空只会产生虚空。人的劳碌是为了糊口,糊口是为了继续劳碌,周而复始、永无止境,这样毫无意义的人生是绝望的。【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。】形容人的生命短暂,来去匆匆,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,根本不能改变世界,一切还是虚空。所以“虚空”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,而是一种观察世界后得出的结论。人若将自己未曾经历的事物说成“虚空的虚空”,会被认为是酸葡萄心态。传道者却享受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财富、爱情、事业、快乐和尊荣,但他回顾一生的时候,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:人在日光之下追求满足,无论是喜乐还是挫折、生命还是死亡,智慧还是愚昧,结果都是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”。因为人堕落以后,一切受造之物就都【服在虚空之下】,【一同叹息,劳苦,直到如今。】(罗8:22)所以我们若在“日光之下”观察世界,就会发现人生只是毫无意义的循环,智慧和喜乐都无法使人得着满足,因为这两者都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(2:12-23)。因此在人尚未进到神面前接受救恩之前,人的本相和世界的真相便是虚空一片,传道者就借此使人看明这个道理,因而转过来寻求主,使人认识世事之虚空而转向神。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知道,人若没有神的生命、没有救恩、没有永生,一切所作的终归虚空,徒然劳苦一生!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悔改信耶稣,这样你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满足!
【日头出来,日头落下,急归所出之地。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,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。江河都往海里流,海却不满;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。万事令人厌烦(或译:万物满有困乏),人不能说尽。眼看,看不饱;耳听,听不足。】这里指出“在日光之下”,自然界都是在不歇地循环往复,日日如是。,周而复始运行的太阳描绘成日复一日地回到原点。【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,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。】虽然风循环往复,但却无人能够抓住。【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,】虽然江河不断流入海洋,但却永远也无法填满。【万事令人厌烦,人不能说尽,】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,已经筋疲力竭,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,因为人“眼看,看不饱;耳听,听不足”,“日光之下”的一切事物和言论,都无法使人得到精神上的饱足。因为自从人类堕落以后,“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,劳苦,直到如今”(罗8:22),宇宙也成了人类困乏虚空的写照。【已有的事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哪知,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。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;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记念。】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喜欢推陈出新,但在一百个新的里面,可能有九十九个比老的更糟,因为“已有的事”,经历了许多世代的试错和筛滤。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以为自己与前人不同,旧事已过、还看今朝,但人性却始终未变,“已行的事”还会重演。所以人以为的“创新”,只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过去。历史不会完全重复,却会惊人的相似。虽然人类的知识增加了、科技进步了,时尚翻新了、思想也改变了,但罪人的本相和死亡的结局毫无变化。今天的各种科技创新、金融创新、制度创新、娱乐创新、社交创新…,其实都是新瓶装旧酒,无非还是要满足【肉体的情欲、眼目的情欲,并今生的骄傲】(约壹2:16),但却没有一样能够让人满足、很快就会令人“厌烦”,结局都是沦为“虚空的虚空”。因此,“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”有许多想建功立业的人,都标新立异,期望流芳百世、名垂青史。但传道者却发现:“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;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记念”,人是健忘的,前人的功绩,后人会全盘否定,前人的错误,后人会重蹈覆辙,这也是另一种“已有的事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后必再行”。因此“日光之下”就不可能有新事。无论“已有的事”还是“已行的事”,都是过去的重复,人类的历史就像大自然,只是无新意、永恒不变地循环。惟有神才能使历史朝着救赎的目标前进,只有神才能做一件真正的“新事”(赛43:19),让望定日光之上的人能唱出“新歌”(诗96:1)。为此,愿我们都要将这道理存记于心,并要仰望在日光之上的神,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是“虚空的虚空”,而是有真正的满足!阿们!
<日光之下虚空捕风>
读经【传1: 12-18】【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。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,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……。】在传道书第一章的这段经文中,所罗门说到日光之下虚空捕风,他说:【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。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,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。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…。】传道者在此提及自己在以色列作过王,他当时还是作王,他就专心用智慧查究天下事,便知道:“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”,他就说:“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”,这“捕风”意思是一无所获。谁能抓住风呢?风怎能抓得住呢?抓来抓去,还是一个空。这就告诉我们,人生尽是劳苦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,这是人无法逃避的事实。所以日光之下的人生并不是一种享受,而是“极重的劳苦”。“日光之下”的人之所以会如此失望,是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“弯曲”和“缺少”。不论思想如何深刻,都不能改变人生的结局:“弯曲的不能变直,缺少的不能足数”,因为神已经设定了限制,“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”。这是所罗门付上许多时间的研究后,发现人生尽都是劳苦,因为地已经落在咒诅之中(创3:17)。智慧能让人发现问题,却无法解决问题,而神任凭人落在这样的光景中,就是要人因而转过来寻求救主。也许有人会说:“别人的一生可能扑个空,而我的一生,准能成就大业,得大名,发大财,人生实在有意义极了。”但请你记住,你年轻时倒可以这样说,及至你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,你就会叹息,愁苦,抓不住任何可靠实际的东西!除非你相信耶稣,接受祂做你的救主,否则你总会感到人生实在是虚空、是捕风。所罗门王,是一位拥有世上最多智慧、权力、财富的人,在他经历及观察人生之后,他得到的结论是:“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虚空,都是捕风”。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在神里面,只凭自己追求人生意义及满足,结果就是虚空捕风。因为“日光之下”都是虚空捕风,唯有“日光之上”才是满足。今天我们因主耶稣基督的救赎而重生,人生就不再是消极的,而是积极的,不是虚空捕风,而是充满了盼望,正如使徒彼得说:【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!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,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,重生了我们,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,可以得着不能朽坏、不能玷污、不能衰残、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。】(彼前1:3-4 )传道者又说:【我心里议论说,我得了大智慧,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,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。我又专心察明智慧、狂妄和愚昧,乃知这也是捕风。因为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烦;加增知识的,就加增忧伤。】所罗门王“得了大智慧”,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人,而且他心中多经历“智慧和知识的事”,他不但从正面“察明智慧”,还从反面考察“狂妄和愚昧”。然而他发现,在“日光之下”的“智慧”、“狂妄和愚昧”看起来虽然不同,但结果同样“也是捕风”、虚空无用。所罗门付上这许多时间的研究后,发现人生尽都是劳苦,尽都是虚空,尽都是捕风。他还发现:“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烦;加增知识的,就加增忧伤”。所罗门发现他“多有智慧”,就愈增添他的“愁烦”。“愁烦”,有悲哀的意思,他对知识的了解愈多,便愈多的忧伤。因此,人是否有了学问就会满足呢?所罗门的答案是“绝对不是”。因为人若被局限在“日光之下”,“多有智慧”只能多看清【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】(罗8:20),此外没有出路、没有希望,所以“就多有愁烦”、痛苦越深。而知识越多,困惑也越多,所以“就加增忧伤”。同样今天人心灵的空虚,并非由于他没有学问知识,而是因为他有太多的学问和知识。我们看到有些哲学家或文学家,都是死于自杀,其中包括大哲学家海明威,文学家三毛等,都是自杀而死的。所以“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烦;加增知识的,就加增忧伤”,这句话是真实的。所罗门写下他心腹之忠谏,就是要世人洞察日光之下虚空捕风,而回到神面前,敬畏神遵守祂的诫命,人才不会虚空,并且有永恒的价值。为此,愿我们今天都要看到,在日光之下的人生不仅虚空,劳作如同捕风!我们就要真正的悔改归向神,要侍奉祂,这样我们的人生就满有喜乐和盼望!阿们!